2014年3月31日

基督在中國



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幫助「人民鴉片煙」的基督教,在中國「打下基礎」?教授的這番說法當時很令我不解,然而他又說了:基督教在中國傳教最大的障礙,乃在於中國傳統的家族制度,而中共幾十年來已經把這個幾乎牢不可破的制度擊垮了,而為今天的中國人在接受基督教的福音上,掃清了道路。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1116

四川的香蕉 與 鹽水的蜂炮



海峽兩岸人民的關係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極其扭曲地發展。在這種錯亂的情況下,我們是很難認識到歷史的與現實的中國的真相與全貌的。然而在兩岸關係正在起著急遽變化的今天,不管以後是統是獨,對海峽對岸的中國能有一個較接近真實,而不被政治因素影響的瞭解,是在台灣的人一項很重要的課題。
此文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1991126日。

解嚴、自由 與 寬容



解嚴之後我們似乎有了一些言論自由,而「警總」如今也成了歷史名詞。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卻還另外建造出各類大大小小的「警總」心態,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個無形的壓迫機制。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2722

純種狗 與 百分之百的台灣人



在美國社會,種族的定義是以純種白人為中心的。什麼是白種人?一般而言他必須具有百分之百的白種血統。相反地,一個人不管有絕大部份的白種血統,但只要有那麼一滴黑人血統,在美國還是被視為黑人。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2610日。

二二八與慰安婦



不能理解二二八事件的超族群背景,也就不能理解為何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會是不分省籍的發生。不能理解慰安婦背後的性別壓迫,也就不能理解過去中華民國的軍隊裡要有「八三一」的存在,或者為何台北市「春城無處不飛花」,像個大慰安營。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2325

尋找民族的代罪羔羊



一個「民族」可能真正的道歉嗎?更精確的說,「民族」作為一個被製造出來的虛幻整體,會有所謂道德上的善惡對錯嗎?道德其實是屬於個人範疇,而無關「民族」或「種族」整體的。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2311

另一種形式的壓迫



台灣的知識菁英不管在統一運動或獨立運動中,都是一樣背負著歷史的包袱,繼承了壓迫的機制,善於將異議者貼上人民公敵的標籤。…在今年的五二○遊行中,「中共的走狗」或「統派」這類標籤就被一些學生拿來打擊持異議者。而從這些台獨青年學生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昔日北美統運那些積極活動者的身影:充滿著革命的理想,承擔著人民的苦難,似乎真心地在執行一件神聖的歷史使命。
此文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台灣社會評論專欄,1991613

愛的異化與集體神經病徵



一種具體而活生生的,對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們及其生活環境的關懷之情,被包上種種「民族」的,「本土」的,政治的外衣後,同胞之愛與鄉土之愛,就演變成要求大家「大聲講出愛台灣」的口號。如此「台灣」就變成抽象的、概念化的東西,具體而素樸的感情就變成外鑠的道德理念了。
此文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台灣社會評論專欄,1991516

「民族」的刻板印象──再次反思小林善紀《台灣論》



幾十年來黨國的右派愛國教育,既被用來界定中日關係的對待方式,也被用來當作一種威權壓迫的意識形態。不幸的是,這整套觀念被反彈的右派台灣民族主義者繼承,在台灣島內搞出一個所謂的「族群問題」,譬如這些年來流行的「外省人原罪」的說法。這與「日本人背負二次大戰原罪」的說法可謂如出一轍,同樣是右派民族主義者的一種典型操作。
本文原發表於2001811台社論壇「再次反思《台灣論》──台日批判圈的內部對話」座談會。座談會內容集結成書《反思台灣論──台日批判圈的內部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56月)。

神聖的一票 與 誠實的交易



台灣的選民與各級議員之間,基本上是一個私人利益的交換關係。…從一個較為傳統的觀點來看,台灣人的出賣選票其實也是一個誠實的交易。在大部分的情況之下,買票者是否買得成票,是要靠已拿到錢的選民的誠實度的。…出賣選票和投賭爛票雖然看似兩個不同的投票行為,卻是出自同樣的文化傳統。而形成的選民與候選人的關係,並不具有代議政治或公民社會的特質。
此文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 19911113日。這時的監察委員是由省市議員選出的。

安全帶 與 神符袋



繫安全帶不只代表著個人的理性行為與對生命的珍惜,也代表著有一個集體的自律自主的理性在運作。而台灣由於後者的闕如,個人就只能橫衝亂撞,或者訴諸神靈,或者運用特權,但都不能跳脫出個人自求多福的格局……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01226

台灣警察的困境



我們不能用警察來解決很多人不守法的問題,警察所執之法必須是由社會大部份人的共識所訂定。…但很清楚地,無論那一種共識在今天的台灣都不存在,法既然不能代表社會的共識,警察當然無力執行,而不能執法的警察當然是不會具有公權力之權威性了。
此文原刊於《自立早報》副刊 台灣社會評論專欄,19901122

抽水馬桶的傲慢與自卑



自卑與傲慢畢竟是一體兩面,對不如你者傲慢的人也會對比你高明者自卑。
※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1124日。

當落難王爺遇見流離中國



據說這是一場特意為廟裡的另一尊神祇池府千歲安排的,主事者在這前所未有的盛會中,特別找了京劇團來搬演這場武戲以免冷落了祂,後來我才了解,這可能是用來取代幾近失傳的,用官話演出的北管亂彈大戲。原來保和宮主祀的這位池府千歲其實是寄居在這裡的,這個王爺廟原是檨仔林南邊馬兵營地區的境廟,而這個馬兵營即是連戰老家、連橫宅第所在之處。然而如今保和宮卻屈居在檨仔林的媽祖廟裡。
此文原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4期,20058月。

林正義的青春之歌



林毅夫是否能回台奔喪,正在考驗著談了這麼久的「台灣人的主體性」,如果我們還繼續以過去黨國所強加的意識形態來對待自己的子弟,這種「主體性」恐怕就成了一句虛假的空話。兩岸人民本無冤仇,何以走到今天的處境?正是我們必須發揮自主性思考的嚴肅問題。
此文原刊登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265。時值林毅夫擬回台奔父喪而引發爭論,最後當局還是不准他回台。

誰不是「中國人」?



當「中國人」與當「華人」是有極不同的文化上的意義的,華人只是一個血緣上的聯繫,中國人則在文化與國家觀念下糾纏不清。
此文原刊登於《自立早報》副刊 台灣社會評論專欄,1991112

什麼才是「台灣的」?



「只要認同台灣,都是台灣人」的問題,在於什麼才算「認同台灣」。台灣是一個多重複雜且充滿著外來事物的組合,不同的意識形態與政治動機的團體,就在這個異質的組合裡,各取所需地去塑造他們對台灣歷史的解釋,以及對台灣本質的定義,也就是說,「認同台灣」是要大家認同他們所定義與詮釋的「台灣」。
此文原刊登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228

解開台灣人心中的結──對小林善紀《台灣論》效應的回應與批判



這原本應是一個私密的交心行為,卻被這位小林先生給出賣了,他竟然把他們的交心話堂而皇之地印在書上。這是因為小林以他狹隘的世界觀,是完全不能理解被殖民者的心理狀態的,而且他真正關心的是那個軍國主義烏托邦,而不是這幾個可憐的交心者。
本文原發表於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於紫藤廬舉辦的「對小林《台灣論》引發多重效應的回應與批判」台社論壇座談會,2001228。座談會內容集結成書《反思台灣論──台日批判圈的內部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20056月)。

怒吼來自何處?



這正是從「三一三」開始,一連串的年輕人、學生與市民發出怒吼之聲的主要原因──不是為了要誰當總統或哪個政黨執政,也不是為了統獨,只為了進步中的台灣社會,不容有人能再憑著一個人的出生與歸屬,就來判定他的好壞與善惡。
此文原刊於《中國時報》時論廣場,200446。台灣的2004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再次操弄族群政治手段,引起社會廣大不安與不滿。「三一三」與「三二七」指的是對族群操弄手段不滿的市民群眾,在台北的兩次大示威集會。

製造烈士神話



一個洛杉磯華人社會跳霸王舞的衝突事件,在台灣被改寫成為一個英勇的反共烈士對抗左派暴徒的故事,其間距離不知幾何?華青幫派分子變成「左派暴徒」,而一個因參加舞會而遭到無妄之災的,則被封為「烈士」,這是多麼扭曲與反諷。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2123

誰的二二八?──兩本出土小書的啟示




我們今天如何重新看待二二八,到底要把它看成是一場民變──人民基於對民主與進步的要求而產生的反抗行動,還是「族群衝突」,其實是一念之間的事。但這一念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會走上極為不同的道路,是一種自由對抗法西斯的選擇。
本文原發表於2005226,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與台大社會科學院共同主辦的【從影像反思二二八的記憶政治】座談會,並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1期,20063月。

2014年3月30日

誰需要大和解?──省籍問題中的災難與希望



在傳統移民與新移民之間,有兩個不同於以前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一個是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另一個是二次大戰後的冷戰局勢。日本的殖民統治使得台灣的「本省人」社會不再是那麼完整的中國傳統社會,而冷戰局面也使得「外省人」不再是傳統的中國移民。沒有這兩個因素的其中任何一項,今天台灣應該不會有本省外省的問題。
此文原發表於文化研究學會於2001526舉辦之「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省籍問題中的災難與希望」文化批判論壇研討會,並刊登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20019月。

英語與水龍頭



那位巴基斯坦人能夠嘲笑台灣留學生講不好英語的正當理由,就只能是他們曾經被英國人殖民統治過,而以此為誇耀也只不過就像解放了的奴隸在誇耀著他過去的奴隸地位一樣。…就像那個巴基斯坦人的流利英語應該歸功於他們曾經被英國統治過一樣,台灣當時能有自來水也不能不算入曾被日本統治過的這個事實。
此文原刊於《中時晚報》時代副刊 後視鏡專欄,19911218

台灣民族想像的可能及其障礙 ──回應班‧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


中華民族主義深刻地受到帝國主義(包括日本)的制約,換句話說日本帝國對台灣的殖民統治,一方面開啟了台灣民族想像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海峽兩岸同時強化了中華民族主義的發展。台獨的與中國的這兩種充滿現代性的民族想像,辯證而弔詭地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

*2000323日發表於《台社》與《中國時報》合辦的B. Anderson「全球化時代的民族主義想像」演講會